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.png

簡單好讀的作品,推薦給大家,以下幾點為我特別有感觸的部分:

 

 

「缺乏自我」的人

我們在與他人比較中成為自己、在與他人的競爭中展現自己,但求學的道路總讓我們迷失。

我們所追求的是真的想要?還是社會希望我們擁有的?

 

書中提及,缺乏自我的人就是不斷和他人較勁,倘若有任何一絲落後於人便忿忿不平、意難平。這樣的人心靈從未真正的平靜,即使擁有再多的頭銜,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。

因為從來都不是出自於內心希望得到與擁有的。

但我認為這挺考驗智慧的,我們需要有自知之明去分辨出是希望贏過他人?還是由衷的希望自己變好?抑或是兩種心態都有呢,如何調適也是一門課題。

 

瑞士哲學家希爾逖(Carl Hilty)說:「如果肩頭背負著超過自己能夠負荷的職責,結果不只會招來不名譽的下場,甚至連原本辦得到的事也隨之落空。」

 

糾葛與壓抑

當我們的時間拉的越長,經歷的故事變多,總有一兩件我們放不下的,這些事件會反過來定義我們,我們的人生像圓規,依著這幾件核心事件下去畫圓,畫的圓時滿、時缺,當我們畫好了之後,一個自製的牢籠完成,我們緊抱著圓心以為它是意義、它是依靠,所有的自我認知都是依圓心下去發展開葉。

 

如果我們有幸在生命發展時得到良好的引導,我們對於自己的缺點能夠坦然接受,也不一定要改善,但我能接受這就是我,這樣的生命是富滿彈性的,能容許不安和迷惘。

 

倘若經歷中貴人不現、苦難重重,我只能從那些自己爬過的泥淖定義自己,即使現在的日子體面了,但因過去沒有良好的經驗學習,對於生命的匱乏總是感到擔憂,甚至可能排除某些時期的自己。當一個人沒辦法坦然的接受自己,他就沒辦法成長,再多的經驗都是揠苗助長。

 

自我缺損與討好

大家在求學階段應該都有遇過「那種會去討好面貌姣好或是成績優良的同學」的同學吧?

(我怎麼講得這麼饒口哈哈)

這一章節就類似在描述他們,他們基於不安而去討好他人,他們認為不可能有人接受他們原本的樣貌,不經矯飾的自己無法見人,他們的自我是缺損的、是有缺漏的。

出於恐懼和不安是無法好好享受人生的,學生時期沒辦法好好經營友誼、害怕被討厭,出社會後即使功成名就也沒辦法鬆下心來,彷彿只要自己的焦慮火車卸下一顆螺絲,這個世界就會大爆炸!

 

作者寫到憂鬱親合型人格的特徵有四點,分別為:

  1. 賤賣自己

  2. 無法建構充滿個性的人際關係

  3. 行事作風符合世俗卻相當弱勢,同時無法想像世上有其他類型的價值觀

   他們建立的人際關係總帶著「功能性」

  4. 一旦不被認同,就瞬間跌入深谷、精神萎靡不振

 

這四種特徵組合成自我缺損的人,深信我們得對他人有貢獻才有資格呼吸、才有資格存在。

作者說,只有當人能自行孕育出自信,才得以從討好他人的地獄中解放出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尤那銀 的頭像
    尤那銀

    涵虛齋

    尤那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